《同病相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互相体谅。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他和大臣范蠡一同被俘虏到吴国。在吴国,勾践和范蠡都受到了极大的屈辱和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就是“同病相怜”这个成语的由来。
同病相怜——源于春秋的深情共鸣
同病相怜,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共同遭遇而产生的同情与理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互助精神。
成语“同病相怜”最早见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奸臣费无极杀害了郤宛全家。郤宛的亲戚伯暿得知消息后,逃至吴国,向吴王及伍子胥汇报此事。伍子胥在听到伯暿的遭遇后,感慨地说:“咱们一样有冤仇,你是否听过《河上歌》?这歌真让人有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之感。”
伍子胥所说的《河上歌》,是一首反映人民疾苦、呼唤团结互助的歌曲。歌词中“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句子,成为了成语“同病相怜”的出处。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人们表达同情、互助的常用语。
成语“同病相怜”中的“怜”字,意为怜悯、同情。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它强调的是在困境中,人们应该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这种情感共鸣和互助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同病相怜”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例如:“在这次灾难中,他们同病相怜,携手共进。”(作谓语)或者“他们同病相怜,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作定语)
与成语“同病相怜”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同命相连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的精神。
与成语“同病相怜”意思相反的成语有:同床异梦、幸灾乐祸等。这些成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的冷漠、无情。
成语“同病相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手,共同面对困境。这种互助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之,成语“同病相怜”源于春秋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所蕴含的同情、互助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