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释重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解除负担或压力后感到轻松愉快。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解狐(xiè hú)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负责审理刑事案件。有一天,他接到一个案件,被告是一个名叫赵盾的人,被指控犯了严重的罪行。解狐仔细审理了案件,发现赵盾实际上是冤枉的,他被指控的罪行是不存在的。
解狐决定为赵盾洗清冤屈,但他的上级官员却不同意他的决定。解狐感到非常苦恼,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案件。他担心如果他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赵盾就会被冤枉,而如果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官职。
最终,解狐决定辞去官职,为赵盾洗清冤屈。他向晋国的国君晋景公(jìn jǐng gōng)请辞,并告诉国君他辞去官职的原因。晋景公听了解狐的解释后,感到非常震惊和感动。他决定重新审理赵盾的案件,最终确认赵盾是无辜的,并将他释放。
解狐辞去官职后,感到如释重负。他终于摆脱了那个让他感到苦恼的案件,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官场。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如释重负”来形容解除负担或压力后感到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正义和真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信任那些为了正义而辞去官职的人,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
成语典故——《如释重负》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如释重负”源于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典故。
一、成语的出处
“如释重负”这一成语最早见于《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据传,公元前542年,鲁国的昭公出奔,百姓们纷纷感到如释重负,形容他们从昭公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二、典故的背景
鲁昭公是鲁国的国君,但在位期间,他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昭公的生母去世时,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甚至外出打猎取乐,使得他在国内失去民心。
三、大夫子家羁的劝谏
当时,鲁国的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多次当面向昭公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的力量,免得被外人夺了政权。昭公不听劝告,依旧我行我素。
四、昭公的出奔与百姓的如释重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昭公终于意识到季孙宿等三卿的势力不断壮大,对自己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他在大臣中寻找反对三卿的人,准备寻找机会打击三卿。最终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经联合起来,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和藏孙一起出奔齐国避难。
由于昭公早已失去了民众,所以百姓对他的出奔并不表示同情,反而觉得减轻了他们身上的重担,从而产生了“如释重负”的感慨。
五、成语的内涵与影响
“如释重负”这一成语,原义为好像放下了沉重的担子那样轻松。它形容因解除了负担或摆脱困扰而感到轻松愉快。在句中,多作状语、谓语,也作定语、宾语。这个成语在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民间传说中广泛运用,成为了一个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的成语。
成语“如释重负”的典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渴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努力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