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生取义》的典故,成语来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09:30:49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原句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维护正义和道德原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英雄人物以“舍生取义”的精神为榜样,他们的行为和事迹激励着后人。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在面对曹操的劝降时,坚定地选择了“舍生取义”,最终成为忠义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舍生取义”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总之,“舍生取义”是一个富有哲理和道德力量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正义和道德原则,勇于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语故事如繁星点缀,其中“舍生取义”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成语来源

“舍生取义”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邹国思想家孟轲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揭示了生命与正义的抉择,强调了在生命与道义不能两全时,应选择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

典故故事

“舍生取义”的典故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勇士豫让的故事。

豫让原是智伯的门客,深受智伯的信任。智伯后来被赵襄子所杀,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为了不暴露身份,豫让剃去眉毛和胡子,吞食热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以便混入赵府刺杀赵襄子。

一次,豫让在赵府的茅厕中行刺,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见豫让如此忠诚,便放过了他。豫让表示:“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继续寻找机会。一天,他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便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搜查,在桥下将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对豫让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最终,豫让被赵襄子处死。

成语意义

“舍生取义”这一成语,意味着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取义,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在现代社会,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舍生取义”这一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