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脍炙人口》的典故,脍炙人口的由来与传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7 21:20:46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脍炙人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读者的称赞和传讼。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脍炙人口,岂惟羊之味美,亦由其食之适口,令人爱之,故有此喻。” 故事讲述的是孟子认为,要承担大任的人,必须经历各种磨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其中“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好的诗文,就像美味的食物一样,让人喜欢和传颂。

脍炙人口的由来与传承

成语“脍炙人口”源于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故事。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食的喜爱,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传承。

成语的起源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最早见于五代王定宝的《唐摭言》。成语中的“脍”指的是切细的肉,“炙”则是指烤熟的肉。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美味的食物。而“脍炙人口”则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成语的典故

关于“脍炙人口”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的小柿子)。曾皙去世后,曾参为了不触景生情,再也不食用羊枣了。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脍炙(美味的肉食)和羊枣相比,哪个更好吃?”孟子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参父亲肯定喜欢吃脍炙。可是曾参的父亲死后,他为了父亲只戒羊枣,却为什么没有戒脍炙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所有人都喜欢吃的东西。羊枣,却是曾参父亲的特殊爱好。所以曾皙死后,曾参会戒羊枣而继续食用脍炙。”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脍炙人口”这个成语逐渐从字面意义演变为比喻意义。它不再仅仅指美味的食物,而是用来形容那些受到人们喜爱和传颂的诗词、文章、故事等。在古代,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如《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至今仍被传颂不衰。

成语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成语“脍炙人口”依然被广泛使用。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广受欢迎、深受喜爱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段子等。这种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成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当我们赞美一部电影时,可以说:“这部电影真是脍炙人口,让人百看不厌。”当我们称赞一首歌曲时,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歌词动人,真是脍炙人口。”

成语“脍炙人口”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成语,让“脍炙人口”的美好寓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