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而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发生了一场大战。晋国的军队在战斗中表现不佳,最终被楚军打败。晋国的将军赵盾在战斗结束后,听到楚国军队撤退的消息,立刻命令军队追击。赵盾的部下却认为楚国军队撤退是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胜利,因此没有必要追击。赵盾听后非常生气,认为部下没有听他的命令,于是将他们全部处死。
这个故事中,赵盾听到楚国军队撤退的消息后,立刻命令军队追击,体现了他的果断和决心。因此,后人用“闻风而动”来形容一个人在听到消息后,立刻采取行动,表现出果断和决心的品质。
闻风而动——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闻风而动,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一、成语的起源
闻风而动的成语,最早见于宋代陈亮的《祭赵尉母夫人文》。原文中“登堂莫及,闻风而起”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听到消息后立刻行动的场景。这个成语的起源,与春秋时期孔子的一段经历密切相关。
二、成语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在卫、陈、蔡等国,孔子及其弟子遭遇了种种困境。后来,孔子得到了楚国的邀请,准备前往楚国。在前往楚国的途中,陈国和蔡国串通一气,放出囚犯围堵孔子一行人。
这些囚犯在听到孔子师徒即将到来时,立刻“闻风而动”,将孔子师徒围困了多日。在困境中,孔子师徒断粮,只有派子贡外出求援。最终,听说楚军即将到来,囚犯们纷纷抱头鼠窜,孔子师徒得以脱险。
三、成语的演变
闻风而动这个成语,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它不仅用来形容人们听到消息后迅速行动,还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反应敏捷、敏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闻风而动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既体现了人们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闻风而动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鼓励人们关注时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成语的用法与意义
闻风而动作为成语,在句子中的用法较为灵活,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行动的迅速和敏捷。
例如,在句子“听到国家有难,他立刻闻风而动,投身到抗灾救援工作中”中,闻风而动作为谓语,强调了主人公行动的迅速。而在句子“这个团队闻风而动,迅速完成了任务”中,闻风而动作为定语,形容了团队行动的敏捷。
五、成语的启示
闻风而动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敢于行动,迅速响应。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它鼓励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闻风而动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孔子的一段经历,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闻风而动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