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覆巢无完卵》的典故,覆巢无完卵——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7 21:03:52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覆巢无完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鸟巢倾覆了,窝里的鸟蛋没有一个能保全的,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也不能幸免。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典故原文如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融被捕,他的家人都感到非常恐惧。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还在那里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孔融对来抓他的官员说:“希望我的罪过只限于我个人,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保全?”他的儿子从容地回答:“父亲,难道你没看到鸟巢倾覆了,窝里的鸟蛋还能保全吗?”不久之后,他的儿子也被抓走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残酷的现实,孔融一家也因此而遭受了灭顶之灾。成语“覆巢无完卵”也因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在整体遭受灾难时,个体也难以幸免。

覆巢无完卵——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覆巢无完卵”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地揭示了整体与个体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成语“覆巢无完卵”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因反对曹操而被捕,他的两个儿子在得知父亲被捕后,依然镇定自若地玩耍,其中较大的儿子对孔融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句话意味着鸟巢倾覆,鸟蛋必然破碎,用来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也无法幸存。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崛起,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孔融作为北海相,因多次反对曹操的政策,引起了曹操的强烈不满。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逮捕孔融及其家人。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性格刚直,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在被捕时,孔融虽然知道自己可能面临灭门之祸,但仍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幸免于难。

成语“覆巢无完卵”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在面临整体危机时,个体往往无法独善其身。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家庭、家族,也适用于国家、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民族和国家在面临外敌入侵或内部动荡时,往往会出现“覆巢无完卵”的局面。

成语“覆巢无完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人们表达对整体危机担忧的常用语,也成为了警示人们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座右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这个成语都发挥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覆巢无完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危机时,要树立全局观念,认识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应对挑战,避免“覆巢无完卵”的悲剧重演。

成语“覆巢无完卵”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寓意和警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关注整体利益,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