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是一则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聪明机智著称。有一次,他到司徒杨彪家做客,杨彪的儿子杨修也在场。杨修是曹操的谋士,也是一位文学家,以机智著称。
在谈话中,孔融提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孔融说:“曹丕小时候,有一次和曹植一起在曹操面前背诵《诗经》,曹丕背错了,曹操就责备他。曹丕回答说:‘想当然耳。’意思是说,我背错了,是因为我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孔融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有趣,就说:“想当然,真是聪明啊!”后来,这个故事就被传开了,成为了“想当然”这个典故的来源。
“想当然”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指凭主观想象来判断事物,不进行客观分析,就轻率地做出结论。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结果往往导致错误的判断。
想当然的由来——孔融与曹操的典故故事
“想当然”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故事,讲述的是文学家孔融与权臣曹操之间的一段对话。
背景介绍——曹操攻占邺城
公元204年,曹操率领大军攻占了袁绍的老巢邺城。在攻城过程中,曹操的儿子曹丕看中了袁绍的儿媳甄氏,便将她纳为妾。这一行为引起了孔融的不满。
孔融的讽刺——运用典故
孔融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曹操,运用了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周公的典故。孔融在信中写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来推测,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曹操的反应——不解与忍让
曹操收到孔融的信后,虽然对孔融的讽刺感到不解,但他并没有立即发作。他询问孔融这个典故出自哪部经典,孔融回答说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推测的。曹操虽然心中有所疑惑,但并未对孔融进行严厉的责罚。
孔融的再次讽刺——曹操远征乌桓
到了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再次写信讽刺曹操,称曹操在海外寂寞,并提到了肃慎族不进贡楛矢、丁零族偷盗苏武的牛羊等事,暗示曹操应该一并讨伐。
想当然的含义——凭主观推断
孔融的“想当然”一词,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避免盲目推测,要注重事实和证据。
孔融与曹操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人们思维的警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误区。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避免主观臆断,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