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而不精》的典故,博而不精——东汉经学家郑众的学识之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7 19:37:15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博而不精》的典故源自《左传·昭公十六年》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郑国的子产(公孙侨)在批评晋国的子皮(韩宣子)时,使用了“博而不精”这个词语来形容子皮虽然学识渊博,但缺乏专精和深入的思考。

具体来说,子产批评子皮说:“子皮博而少信,比其信者,子皮之信反也。”这里的“博”指的是子皮的学识广泛,但“少信”则意味着他的知识不够精深和可靠。子产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子皮虽然学识广博,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专精的研究。

因此,“博而不精”这个典故强调了知识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广泛涉猎,还要注重深入研究和专精。

博而不精——东汉经学家郑众的学识之路

在古代中国,学识的广博与精深一直是衡量一个学者的重要标准。而“博而不精”这一成语,便源于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经学家——郑众的故事。

一、郑众的博学之路

郑众,字仲师,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自幼聪颖,十二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左氏春秋》。在父亲的熏陶下,郑众对这部经学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郑众的学识也日益丰富,他不仅精通《左氏春秋》,还广泛涉猎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

二、郑众的注释工作

郑众在公务之余,还热衷于传授经学知识。他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花费大量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郑众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世,与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

三、马融的评价与启示

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马融不仅为经书作注,还兼注《老子》、《淮南子》等著作,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马融在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在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马融评价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认为,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因此,他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

四、博而不精的启示

郑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识的广博与精深并非不可兼得。在追求广博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精深。正如马融所言,只有既精深又广博,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博而不精的学识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要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众的学识之路,为我们树立了博而不精的典范。在追求学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广博与精深之间找到平衡,努力成为既有广博视野又有精深学识的学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