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其手》的典故,上下其手的典故起源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7 17:08:54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上下其手》的典故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楚国和宋国之间的一次战争。楚国的一位名叫伯棼的将军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但不幸被俘。楚国的另一位将军名叫子反,他非常关心伯棼的安危,于是向楚王请求释放伯棼。楚王同意了,但要求子反必须亲自去宋国谈判。

子反在谈判中遇到了宋国的将军华元。华元非常狡猾,他试图通过谈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子反和华元在谈判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子反决定采取一种非常狡猾的手段,他向华元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华元能够释放伯棼,楚国将愿意割让一部分土地给宋国。

华元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条件,并立即释放了伯棼。当子反回到楚国后,他发现楚王并没有同意割让土地给宋国。子反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他决定采取行动来惩罚华元。

子反带领楚国的军队进攻宋国,并占领了宋国的都城。华元被迫投降,并被子反俘虏。子反在华元的身上画了一个箭头,然后命令士兵们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射箭。这样,华元就被射成了重伤。

这个典故中的“上下其手”就是指子反在谈判中采取的狡猾手段。他用一只手向华元提出了条件,另一只手却暗地里策划了进攻宋国的计划。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在背后暗中操纵或捣鬼的行为。

上下其手的典故起源与演变

“上下其手”这一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用以形容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的行为。其故事背景发生在楚国与郑国之间的战争中,具体情节如下。

楚郑之战与穿封戌的功绩

在楚康王十五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当时,郑国国力较弱,难以抵挡楚军的强大攻势。楚军将领穿封戌率领部队抵达郑国城麇,郑国将领皇颉奉命守城。皇颉见楚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便率领军队出城偷袭,意图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穿封戌英勇善战,成功抵御了郑军的偷袭,并最终俘虏了皇颉。

功绩归属之争与伯州犁的评断

穿封戌带着俘虏皇颉回国,满心欢喜地期待着领受头等功赏。在回国后,楚王弟公子围却声称自己才是俘虏皇颉的人。两人因此争执不下,最终将此事交给太宰伯州犁评断。伯州犁在听取双方的陈述后,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伯州犁的“上下其手”之计

伯州犁首先让双方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让俘虏皇颉亲自回答问题。在询问过程中,伯州犁巧妙地利用手势,先高举右手指向公子围,称其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然后放下右手,指向穿封戌,称其为“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皇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对穿封戌怀恨在心,且为了自身安全,不敢得罪公子围,于是指认公子围为俘虏自己的人。

成语“上下其手”的流传与含义

伯州犁的这一行为,被后人称为“上下其手”,用以形容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的行为。这一成语在后世广泛流传,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典故。在成语中,“上其手”指的是高举右手,暗示着对上层的讨好;“下其手”则是指放下右手,暗示着对下层的压制。整个成语的含义,便是通过玩弄手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他人利益。

上下其手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上下其手的行为依然存在。无论是在职场、官场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可能遇到这种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的行为。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识别和抵制这种不良行为,维护公平正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上下其手”这一成语的起源、演变以及现实意义。这一典故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抵制不良行为,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