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时刻准备着战斗,连睡觉时也不放松警惕。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刘琨传》,其中记载了晋朝将领刘琨的故事。
刘琨是晋朝末年的名将,他忠诚于国家,勇敢善战。在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时候,刘琨坚守阵地,日夜备战。据传,他在睡觉时也把武器放在枕头旁边,以便随时可以拿起武器应战。这种高度警惕和随时准备战斗的精神,后来就被形容为“枕戈待旦”。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人时刻准备着应对困难和挑战,或者形容军队时刻准备着保卫国家。
成语典故《枕戈待旦》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枕戈待旦”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本文将详细讲述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所传达的精神价值。
一、成语的起源
“枕戈待旦”这一成语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刘琨的《与亲故书》。刘琨是西晋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性格开朗、仗义好侠,深受时人敬仰。据《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与祖逖是好友,两人都怀揣着报国之志。
二、故事背景
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一天,祖逖与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何时睡着了,而祖逖却久久不能入睡。
三、成语典故的由来
深夜时分,荒原上的雄鸡啼鸣,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们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剑。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
在一次给家人的信中,刘琨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刘琨时刻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四、成语的内涵与价值
“枕戈待旦”这一成语,原义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刻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它所传达的精神价值在于,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担当,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
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担当,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语“枕戈待旦”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枕戈待旦”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