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耿恭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耿恭担任西域戊己校尉,他率兵在疏勒城坚守,抵御匈奴的进攻。由于长期被围困,城中粮食几乎耗尽,士兵们只能煮铠甲弓弩上的兽筋皮食之。在这种情况下,耿恭的部下范羌建议突围,耿恭决定让范羌带兵前往敦煌,同时自己率兵坚守。
范羌带兵前往敦煌后,成功取得了敦煌太守的援助。耿恭的部队在返回途中再次遭遇匈奴的追击。在战斗中,耿恭的部队损失惨重,只剩下几十人。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成功突围,死里逃生。
这个成语“死里逃生”形象地描述了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凭借勇气和智慧,从死亡边缘成功逃脱的情景。它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外部援助,成功地化险为夷。
死里逃生——成语背后的惊险故事
成语“死里逃生”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在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的惊险经历。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典故起源——楚人次非的英勇事迹
据《京本通俗小说》记载,古代楚国有位名叫次非的勇士。一次,次非得到一把宝剑,兴奋地渡河回家。当船划至河中心时,突然出现两条蛟龙,兴风作浪,船上的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勇敢面对——次非的智慧与勇气
面对如此险境,次非并没有慌乱,反而镇定自若地询问船夫:“照这样下去,全船的人难道不是等死吗?”船夫消极地回答:“这注定必死无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次非沉思片刻,突然拔出宝剑,大声说道:“以前丢了性命的人,之所以会死在这里,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有武器,但不敢和蛟龙拼命。”
英勇杀敌——次非的壮举
次非说完,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与蛟龙展开了激战。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次非终于杀死了两条蛟龙,全船的人得以获救。
成语流传——死里逃生的意义
次非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勇敢,便将他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的过程称为“死里逃生”。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用以形容人在生死关头,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逃脱危险,幸免于难。
成语用法——死里逃生的实际应用
1) 在火灾中,他死里逃生,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2) 面对突如其来的车祸,她死里逃生,让人感叹不已。
3) 在困境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死里逃生,重获新生。
成语启示——勇敢面对危险
成语“死里逃生”告诉我们,在面对危险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敢于挑战,才能在生死关头,化险为夷。同时,也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预防危险的发生。
成语“死里逃生”作为我国丰富的成语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让我们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