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人千里》的典故,拒人千里——傲慢态度的成语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7 10:23:16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拒人千里》的典故源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如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已成的事业,这样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这里的“拒人千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成语,而是从孟子的话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心态、行为等原因,使得别人不愿意与他接近,就像是被他拒绝了一样,距离他千里之外。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与别人疏远。

拒人千里——傲慢态度的成语典故

拒人千里,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用以形容一个人态度傲慢,让人感觉距离遥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故事。

成语出处

拒人千里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乐正子治理国家的故事,其中提到了“拒人千里”的成语。

成语故事

故事中,鲁平公打算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孟子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他认为乐正子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当孟子询问乐正子是否真的有本事时,孟子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孟子说,乐正子在论本事、见闻与知识等方面都不如他的学生公孙丑,但他的长处在于对人态度和善,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孟子认为,乐正子能够吸引很多人聚集在他身边,这样的品质对于治理国家是非常有益的。

成语释义

拒人千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把人拒之千里之外,形容一个人态度傲慢,让人感觉难以接近。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自视甚高、对人冷漠无礼的人。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中的“拒人千里之外”来源于孟子对乐正子的评价。孟子认为,乐正子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品质使得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愿意接近他。相反,如果一个人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就会像“喔喔”的声音和脸色一样,把别人拒之千里之外。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让有志之士停滞不前,还会让那些阿谀奉承的人趋之若鹜,这对于治理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成语用法

拒人千里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态度傲慢、让人感觉难以接近的人。例如:“他总是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让人不敢靠近。”

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

拒人千里的近义词有“拒人于千里之外”,反义词则是“和蔼可亲”。这两个成语都与人的态度有关,但侧重点不同。

拒人千里这个成语,虽然源自古代,但其内涵和寓意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友善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傲慢而失去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要警惕那些态度傲慢的人,避免受到他们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