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若神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把某人或某物当作神一样崇拜。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楚庄王想要讨伐陈国,因为陈国背叛了楚国。但是,楚国的大臣申叔时认为陈国并不是真心背叛楚国,而是因为陈国的国君娶了蔡国国君的妹妹,蔡国国君因此怨恨陈国,想要借楚国的力量来攻打陈国。申叔时认为,楚国不应该盲目地相信蔡国国君的话,而应该亲自去调查陈国的情况。
楚庄王听从了申叔时的建议,派使者去陈国调查。使者回来后报告说,陈国的国君确实没有背叛楚国的意思,而是被蔡国国君逼迫的。楚庄王听后,决定不再讨伐陈国。
申叔时在事后对楚庄王说:“国君,您刚才差一点就犯了一个大错误。您如果盲目地相信蔡国国君的话,就会失去陈国这个盟友。您应该像神明一样受到尊敬,但是,您不能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而应该亲自去调查事情的真相。”
楚庄王听后,深以为然,从此以后,他更加谨慎地处理国家大事,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后来,人们就用“奉若神明”这个成语来形容对某人或某物盲目崇拜的行为。
奉若神明的起源与含义
“奉若神明”这一成语,源自《左传·襄公十四年》中的“敬之如神明”。它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如同迷信者对神灵的崇拜一般。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成语的演变与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奉若神明”这一成语的含义逐渐丰富,用法也更加多样化。在古代,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对君主的尊敬,如《旧唐书李密传》中所述:“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世,未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过度崇拜,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人。
成语的典故与故事
关于“奉若神明”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东汉时期,樊英精通《五经》和术数,隐居于壶山南面。很多人去拜他为师,他对官府的征召不予理睬。汉顺帝以礼征召他,他才不得不来京城洛阳。顺帝为他设坛席,对他奉若神明,任他为光禄大夫。他为官期间并没有什么政绩。这个故事说明了,即使是学识渊博的人,如果缺乏实际能力,也难以得到人们的真正尊重。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对上司的指示,他一向奉若神明,句句照办。
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它奉若神明起来?
你居然把那个骗子奉若神明,真是愚蠢!
一项最新的超速书本扫描技术也许会让那些出版商奉若神明,这是连谷歌书本搜索引擎也享受不到的待遇。
成语的启示与反思
“奉若神明”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避免盲目崇拜,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对于权威和专家,要保持敬畏之心,但不可盲目跟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奉若神明”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经过漫长的演变,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内涵的成语。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崇拜,这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