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陷入困境。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剑客名叫干将。他有一把非常锋利的剑,名叫“干将剑”。干将剑非常珍贵,因为它的锋利程度可以切割任何东西,包括钢铁。
有一天,楚国的国君楚王听说干将剑非常厉害,就派人去干将那里要剑。干将不愿意把剑交给楚王,因为他知道楚王会用剑来伤害无辜的人。于是,干将把剑藏起来,没有交给楚王。
楚王非常生气,就派人去抓干将。干将知道自己无法逃脱,就决定用剑自杀。他拿起干将剑,对着自己的脖子一挥,就自杀了。
干将自杀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跟着自杀了。因为干将没有把剑交给楚王,楚王没有得到剑,就更加生气。他派人去把干将的尸体挖出来,把干将剑取出来。
楚王拿着干将剑,却发现剑已经断了。原来,干将自杀的时候,剑已经折断了。楚王非常失望,因为他没有得到完整的干将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使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如果无法得到,也会让人感到失望和绝望。这就是《走投无路》这个成语的典故。
走投无路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走投无路”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一个人处于绝境,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其困难,找不到出路。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元杂剧《潇湘雨》中的一个故事密切相关。
故事背景
《潇湘雨》是元代著名剧作家杨显之的作品,该剧以男人负心为题材,讲述了书生崔通中状元后,背弃前妻张翠鸾,又娶试官的女儿的故事。在张翠鸾寻夫至崔通任所时,崔通竟然诬陷她是私逃的奴婢,将她判罪,发配沙门岛,阴谋途中加害。
典故出处
在《潇湘雨》第三折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这里的“走投无路”就是成语的出处。张翠鸾在遭受不公待遇,被逼得无路可走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成语释义
成语“走投无路”中的“投”指的是投奔,而“路”则是指出路。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投奔,没有出路可以走,形容一个人处于绝境,无法自救。
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走投无路”来形容那些陷入困境,无法自拔的人。例如:“他因为欠债太多,已经走投无路,只能寻求法律援助。”
成语近义词与反义词
“走投无路”的近义词有“山穷水尽”、“穷途末路”、“日暮途穷”等,都表示一个人处于绝境。而其反义词则有“左右逢源”、“如愿以偿”、“天从人愿”等,表示一个人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或者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成语故事
除了《潇湘雨》中的故事,还有其他一些关于“走投无路”的故事。例如,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打到北京城外,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好杀妻杀子,然后自己到景山上吊自杀。这个故事也成为了“走投无路”的典故之一。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也会感到走投无路。这时,我们可以用“走投无路”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调整心态,寻找新的出路。
成语“走投无路”源于古代,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寻找出路,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