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与为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愿意和某个人或某些人在一起,感到羞耻。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和蔺相如因为各自的功绩而受到重用。廉颇因为战功赫赫,自认为功劳比蔺相如大,所以对蔺相如有些不服气。蔺相如则因为善于外交,为赵国争取了很多利益,因此也受到了赵王的重视。
有一天,廉颇在路上遇到了蔺相如,他故意不避让,想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廉颇的用意,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主动让路。廉颇更加得意,认为蔺相如害怕自己。
后来,蔺相如的门客问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路给廉颇,蔺相如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如果我和廉颇发生冲突,赵国就会受到损失。我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看到赵国受到损失。”
廉颇得知此事后,感到非常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于是主动向蔺相如道歉,并请求和蔺相如和好。从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成为了好朋友,共同为赵国效力。
因此,“羞与为伍”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不愿意和某个人或某些人在一起,感到羞耻。
羞与为伍的由来与演变
“羞与为伍”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党锢列传》,用以形容那些因为道德观念或身份地位等原因,不愿意与某些人交往或为伍的人。
成语的出处
成语“羞与为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后汉书·党锢列传》中的一段描述:“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这里的“士子”指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因为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感到羞耻,不愿意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羞与为伍”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古代,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那些因为身份地位或道德观念的差异,不愿意与某些人交往的人。而在现代,这个成语则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因为个人品味或价值观的不同,不愿意与某些人结交的人。
成语的故事
关于“羞与为伍”的故事,最著名的一个是关于韩信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在刘邦建立西汉后,被封为楚王。一次,韩信从樊哙的门前经过,樊哙跪拜送迎,韩信却因为樊哙的地位低下而感到羞耻,认为自己与樊哙为伍是一种耻辱。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对身份地位的重视,以及“羞与为伍”这一观念的起源。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羞与为伍”的近义词有“羞与哙伍”,而其反义词则是“引以为荣”。这两个成语都与身份地位、道德观念等因素有关,但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成语的用法与示例
在日常生活中,“羞与为伍”这个成语可以作谓语、定语使用,用以形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与某些人交往的人。以下是一个示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羞与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为伍,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洁。”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羞与为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士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以及对身份地位的敏感。同时,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个人品行的评价标准,即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与其交往的人有关。
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羞与为伍”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避免与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为伍。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总之,“羞与为伍”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道德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身份地位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