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肩继踵》的典故,比肩继踵——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20:37:11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比肩继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肩并肩,脚跟挨着脚跟,形容人很多,拥挤不堪。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威王在位时,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齐威王本人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内外交困,百姓生活困苦。

一天,齐威王在宴会上问大臣邹忌:“我和古代的贤君相比,谁更贤明?”邹忌回答说:“大王您不如古代的贤君。”齐威王问:“为什么?”邹忌回答说:“古代的贤君在位时,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大王您在位时,国家动荡,百姓困苦。所以大王您不如古代的贤君。”

齐威王听后非常生气,但是邹忌接着说:“大王,我有一个故事想讲给您听。”于是,邹忌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卖马的人,他牵着马到市场上卖,但是三天都没有卖出去。他非常着急,就去请教一个朋友。朋友告诉他:“你把马牵到市场上,然后自己站到马旁边,让人们看到你,他们就会知道你是卖马的,就会来买你的马。”卖马的人照做了,结果马很快就卖出去了。

邹忌说:“大王,您就像这个卖马的人一样,您需要让人们看到您,让他们知道您是贤明的君主,这样他们才会支持您,国家才会安定。”齐威王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开始励精图治,整顿朝政,重用贤臣,发展经济,国家逐渐强盛起来。

“比肩继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意思是形容人很多,拥挤不堪。后来,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齐心协力。

比肩继踵——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比肩继踵,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众多、拥挤不堪的景象。它背后蕴含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故事背景——晏婴出使楚国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晏婴身材矮小,但才智过人,善于辞令。此次出使,楚王早已得知晏婴的才干,意图在接待过程中羞辱他,以彰显楚国的威风。

城门小门——楚王的羞辱计划

楚王得知晏婴身材矮小,便心生一计。他命令士兵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意图让晏婴从小门进入,以此羞辱他。晏婴并未中计,反而机智地反驳道:“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出。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楚王计划落空,晏婴得以昂首阔步地进入城门。

朝见楚王——楚王的挑衅

晏婴进入楚国后,楚王故意轻蔑地看了看他,问道:“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晏婴听后,立刻回敬道:“我们齐国仅都城就有居民七八千户,人人展开衣袖就可以遮住太阳,个个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街上人多得肩擦着肩,脚挨着脚。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楚王听罢,无言以对。

楚王再次挑衅——晏婴的机智应对

楚王不甘心失败,再次挑衅道:“既然齐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总是派遣像你这般矮小的人来出使我们楚国呢?”晏婴不卑不亢地回答:“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晏婴的回答既机智又风趣,让楚王哑口无言。

成语的诞生——比肩继踵

晏婴与楚王的对话,使得“比肩继踵”这个成语得以诞生。成语中的“比肩”指的是肩并肩,而“继踵”则是指脚跟挨着脚跟。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众多、拥挤不堪的景象。

比肩继踵这个成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人多的场景,更蕴含着晏婴的机智与勇敢。它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多的场合或事物接连不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