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故事。这个典故讲述了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丕对弟弟曹植的考验。
故事背景是曹植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而曹植则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曹丕的猜忌。为了试探曹植的才华,曹丕要求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曹植能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就可以免于一死;否则,曹丕将会处死他。
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了这首诗,内容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表达了曹植对兄弟之间相残的悲哀,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曹丕听后,感动于曹植的才华和情感,最终决定放过了他。
《七步成诗》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象征文学才华和兄弟情谊的故事。
七步成诗——曹植的文学传奇
七步成诗,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它不仅代表了才思敏捷,更蕴含了一段历史佳话。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述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一、曹魏三杰
在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诗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
二、曹丕的嫉妒
曹丕继位后,对曹植的才华心生嫉妒。为了打压曹植,曹丕设计了一个考验: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否则将对他进行惩罚。这个考验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陷阱,因为曹植不能在诗中提及“兄弟”二字。
三、七步成诗
面对曹丕的刁难,曹植毫无惧色。他略一沉思,便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煮豆的情景比喻兄弟之间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曹丕听后,深感惭愧,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放过了曹植。
四、成语流传
七步成诗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个成语不仅代表了曹植的才思敏捷,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学才华的崇尚。在后世,七步成诗被广泛用于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学传奇。
五、曹植的诗歌成就
曹植的诗歌创作成就极高,他的诗作在唐代尤为受到推崇。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曹植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上的曹植”。
七步成诗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