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当问奴》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曾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传,马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乱后,将当地土特产薏苡带回中原,却被一些人诬告为搜刮民财,运回的是“明珠文犀”。马援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他上书光武帝,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并引用了“农夫得陇望蜀,商人重利轻义”的典故,表示自己并非贪图财物,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后来,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因与一些轻薄之徒交往,被马援写信训斥。在信中,马援再次引用了“农夫得陇望蜀,商人重利轻义”的典故,教育侄子要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养。
“耕当问奴”这一典故,源于马援在信中对侄子的训斥。马援认为,耕种之事应当询问农民,而不是商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情应该请教内行,不要被外行人的意见所左右。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在做事情时,应该请教专业人士,不要轻信外行人的意见。
耕当问奴——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耕当问奴”源于古代中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深入挖掘这一成语的典故,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
一、成语的起源
“耕当问奴”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宋书·沈庆之传》。据传,南北朝时期,宋文帝欲北伐,却与一群文官商议,沈庆之便以此成语劝谏,意在说明治国之道应向内行请教,不可轻信外行。
二、典故背后的故事
关于“耕当问奴”的典故,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据《志林》记载,蜀中有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了数百幅。其中一幅戴嵩所画的《斗牛图》尤为珍贵。一日,杜处士将书画晾晒出来,一位牧童路过,看到这幅画,拍手大笑,指出画中的牛斗角时尾巴不应垂下,而是应夹在两股间。杜处士听后,认为牧童说得有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个故事说明了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成语的文化内涵
“耕当问奴”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职业分工。在封建社会,农民、织女等劳动者地位低下,但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懂得农业生产和纺织技艺。因此,成语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向内行请教,不可轻信外行。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等级观念和职业分工有所淡化,但“耕当问奴”这一成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尊重专业,向内行请教,以获取更准确、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语“耕当问奴”源于古代中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通过挖掘这一成语的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职业分工,还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专业、向内行请教的重要性。这一成语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