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声敛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这个成语来源于《易经》中的“象辞”,原文是:“君子以言语积,小人以言语丧。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言害。君子以言语为德,小人以言语为灾。”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用言语积累德行,小人则因为言语而丧德。君子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言语,而小人则通过言语来伤害他人。君子把言语当作德行,而小人则把言语当作灾难。
后来,人们从这段话中引申出了“销声敛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避免麻烦或危险而选择隐居或消失的人。
成语典故——《销声敛迹》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销声敛迹”源于宋代,其背后蕴含着一段历史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
一、成语的起源
“销声敛迹”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名叫宗生。宗生因避祸而销声敛迹,隐藏起来,以免被人发现。
二、故事背景
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一位名叫宗生的官员,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由于他敢于直言进谏,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为了躲避追杀,宗生决定离开长安,销声敛迹。
三、宗生的避祸之路
宗生离开长安后,他来到了颖川。颖川知县得知宗生的身份后,担心他会被追杀,于是劝他暂时隐藏起来。宗生听从了颖川知县的劝告,开始在颖川游荡,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四、销声敛迹的含义
在《北梦琐言》中,宗生销声敛迹的描述为:“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这里的“销声敛迹”指的是宗生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而是选择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他的行踪。
五、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声敛迹”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如今,它不仅指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还泛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公开露面。
六、成语的用法
1. 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最近销声敛迹,不知道去了哪里。
2.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决定销声敛迹,不再参与任何公共活动。
七、成语的启示
成语“销声敛迹”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有时候选择隐藏起来,暂时避开风头,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等待时机。
成语“销声敛迹”源于一段历史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成语,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隐藏自己,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