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8:45:3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故事背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晋国的将领荀林父率军与楚军作战,楚军由将领潘党率领。在战斗中,潘党带领的楚军与荀林父率领的晋军展开了激战。

战斗中,晋军的一支部队在追击楚军时,误入了一个叫做“二休”的荒凉地区。这里的“二休”指的是一个地名,但在这里也有“二休”是“两次休息”的意思,因为晋军士兵在追赶楚军时,连续两次休息。荀林父得知后,担心这支部队会陷入楚军的埋伏,于是下令让这支部队“一不做,二不休”,即要么彻底消灭楚军,要么全军覆没。

最终,晋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而“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也因此流传下来。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做事要果断、坚决,要么就彻底完成,要么就干脆放弃,不要半途而废。

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起源

“一不做,二不休”这个成语,源自唐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赵元一的《奉天录》卷四,原文是:“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出自一位名叫光晟的将领之口,用以告诫后人不要轻易开始,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光晟的忠诚与牺牲

光晟,字子升,京兆周至人,是唐代著名的将领。在安禄山叛乱时,光晟曾为哥舒翰麾下的大将,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太常少卿。在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光晟因战事失利,被迫投降叛军朱泚。尽管如此,光晟始终保持着对朝廷的忠诚,他深知自己投降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因此,在临死前,他留下了这句警示后人的名言。

成语的演变与寓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不做,二不休”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警示意味逐渐转变为一种决断和决心的表达。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决定做某事后,会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

成语的应用与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一不做,二不休”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这个成语都提醒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一旦决定要做某事,就要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还能够激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成语的警示与反思

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不做,二不休”这个成语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如果一个人在决定做某事后,没有充分考虑后果,盲目行动,那么这种“一不做,二不休”的精神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在应用这个成语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审慎决策,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总之,“一不做,二不休”这个成语,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但同时也要审慎决策,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