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是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并在周武王去世后,辅助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
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了周公的一段事迹。当时,周公摄政,代行天子之职,但有人怀疑他有篡位之心。为了消除这些怀疑,周公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避嫌。在离开之前,他对自己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天下也不算卑贱了。但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士大夫,还怕失掉了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对于天下人来说是最尊贵的了,但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吾子其毋以鲁国骄士矣。”周公的话体现了他谦逊、勤勉、爱才的品质。
后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的故事被用来形容人虚心谦逊、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态度。成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也由此而来。而“平易近人”这个成语则是由周公的谦逊、礼贤下士的态度衍生出来的,表示一个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容易接近。
平易近人的由来与内涵
“平易近人”这一成语,源自我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史记·鲁周公世家》。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誉,也是对政治理念的高度概括。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丰富的内涵。
成语的起源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曾为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周公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去那里,而是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长子伯禽前去治理鲁地,而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
周公的教诲
周公对伯禽的迟缓汇报感到不满,询问原因。伯禽回答说,改变鲁地的习俗和礼法需要时间,因此来晚了。与此同时,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了施政情况。姜尚解释说,他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汇报得快。
平易近人的含义
周公听了伯禽的汇报后,感慨地说:“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这句话揭示了“平易近人”的深刻含义。它既是对个人品质的赞誉,也是对政治理念的要求。
平易近人的品质
在个人品质方面,“平易近人”意味着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在政治理念方面,“平易近人”则强调政令要简约易行,符合民意,使百姓易于接受和遵守。
平易近人的影响
一个平易近人的领导者,能够赢得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都具备平易近人的品质。例如,周公旦、诸葛亮、唐太宗等,他们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易近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平易近人的品质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平易近人的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倾听民意,关心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平易近人的品质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它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之,“平易近人”这一成语,既是对个人品质的赞誉,也是对政治理念的要求。在人际交往和治国理政中,平易近人的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