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敌于天下》的典故,无敌于天下的典故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7:16:48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无敌于天下”是一个成语,其意思是指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如果孟子在齐国执政,能否达到管仲和晏子的功绩。孟子回答说,要达到这样的功绩,必须实行仁政。孟子提出了五项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君是否实行仁政:尊重和使用有德有才的贤人,带动士人为国效力;为商人提供场地,不征税;边境卡哨对旅客不收税,对农田不征税,免除劳役等。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君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够使国家昌盛强大,达到“无敌于天下”的境界。

总的来说,“无敌于天下”不仅是一个形容力量强大的成语,更是孟子对于仁政理念的体现,强调通过仁政来使国家强大。

无敌于天下的典故起源与内涵

“无敌于天下”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对于国家昌盛、力量强大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的学生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昌盛强大而无敌于天下。孟子回答说:“对于士,要尊重、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对于商,要主张任其经营不征税;对于旅,要求只稽查不收税;对于农,要求只助耕农田不征税;对于民,不征雇役钱与地税。”孟子认为,只有真正做到这五点,国家才能无敌于天下。

这里的“无敌于天下”并非指军事上的无敌,而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匹敌。这种无敌的状态,是孟子所倡导的仁政、德治的体现。

在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都曾追求过“无敌于天下”的理想。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自封为“始皇帝”,意图建立永恒的帝国,实现无敌于天下的霸业。秦始皇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敌于天下”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个人或国家力量强大、战无不胜的常用语。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被广泛运用,用以赞美英雄豪杰、英勇善战的将领,以及繁荣昌盛的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无敌于天下”这一成语。例如,当我们赞美某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时,可以说:“他在这个领域无敌于天下。”或者,当我们形容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时,也可以说:“这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无敌于天下。”

从“无敌于天下”这一成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国家昌盛、力量强大,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尊重人才、实行仁政,是国家无敌于天下的关键。

个人或国家在追求无敌于天下的过程中,应注重道德修养,避免暴政和短视行为。

总之,“无敌于天下”这一成语,既是对国家昌盛、力量强大的理想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个人或国家追求卓越的赞美。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