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将官里去》的典故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故事中,孙悟空因为偷吃人参果,被镇元大仙责罚。镇元大仙派手下小仙去捉拿唐僧师徒,但都被孙悟空一一打败。镇元大仙亲自出马,将孙悟空捉拿回观中。
在这个典故中,“捉将官里去”指的是将人捉拿回官府或官衙,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抓捕”或“逮捕”。这个典故在《西游记》中被用来形容镇元大仙将孙悟空捉拿回观中的情景。
成语典故《捉将官里去》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捉将官里去”源于宋朝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微妙关系,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
一、成语的由来
宋朝时期,真宗皇帝下令访求天下隐者。在众多隐者中,有一个名叫杨朴的人,他擅长作诗。当真宗皇帝召见杨朴时,杨朴却表示自己不会作诗。真宗皇帝好奇地问:“那么,临行前有人为你作诗送行吗?”杨朴回答说:“臣妻有诗一首: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皇帝听后大笑,认为杨朴机智幽默,便放他回山。
二、成语的内涵
成语“捉将官里去”原本的意思是指将某人捉拿进官府。在这里,它比喻了杨朴机智应对真宗皇帝的考验,巧妙地避免了被召入官场。这个成语蕴含了以下几层内涵:
1. 智慧与机智
杨朴在面对真宗皇帝的提问时,没有直接回答自己不会作诗,而是巧妙地用妻子的诗来回应。这种机智的应对方式,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
2. 官场险恶
成语“捉将官里去”反映了宋朝官场的险恶。在当时的官场中,官员们为了争权夺利,常常互相陷害。杨朴之所以能够巧妙地避开官场的陷阱,得益于他的机智和智慧。
3. 个性鲜明
杨朴的个性鲜明,他不愿意被官场束缚,宁愿隐居山林。这种个性使得他在面对真宗皇帝的召见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三、成语的影响
成语“捉将官里去”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典故。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机智和智慧,善于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信念。
成语“捉将官里去”源于宋朝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微妙关系,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这个成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机智和智慧,坚守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