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带重还》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它主要讲述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叫季布的人的故事。季布是楚国人,以信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而闻名。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季布列传》。
故事的背景是,季布曾经帮助过一位名叫朱家的朋友。朱家非常感激季布的帮助,但当时季布并没有向朱家索要任何报酬。后来,季布因为得罪了楚王而被通缉,不得不逃亡他乡。在逃亡的过程中,季布来到了朱家所在的地方。朱家热情地接待了季布,并为他提供了避难之所。
朱家的邻居们知道季布是逃犯后,都劝朱家不要收留他,以免惹上麻烦。但朱家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既然季布曾经帮助过自己,自己就应该在他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于是,朱家决定帮助季布摆脱困境。
朱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季布装扮成自己的家仆,以此来掩盖他的真实身份。同时,朱家还向楚王报告说季布已经逃亡到其他国家去了。楚王相信了朱家的报告,于是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
在朱家的帮助下,季布终于安全地回到了楚国。为了感谢朱家的帮助,季布决定将一条自己曾经送给朱家的玉带还给朱家。这条玉带是季布的传家之宝,价值连城。朱家知道季布的用意后,非常感动,他决定将玉带还给季布,以示对季布的信任和尊重。
后来,这个典故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教育子女要信守承诺、知恩图报的生动教材。
拾带重还——诚信与责任的典范
成语“拾带重还”源于唐代宰相裴度的故事,它不仅体现了裴度的诚信品质,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责任担当。
一、典故起源
据《芝田录》记载,唐代宰相裴度年轻时,曾在香山寺游玩时,偶然拾得一条妇人遗失的宝带。这条宝带对于妇人来说,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因此对妇人来说意义重大。
二、裴度的诚信之举
裴度深知宝带对妇人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将宝带归还给妇人。当时裴度并没有妇人的联系方式,于是他决定在香山寺守候,等待妇人的到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妇人终于找到了裴度,并取回了宝带。
三、拾带重还的意义
“拾带重还”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裴度的诚信品质,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责任担当。以下是拾带重还的几个重要意义:
1. 诚信为本
裴度在拾得宝带后,没有选择据为己有,而是坚持将宝带归还给失主。这种诚信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责任担当
裴度在等待妇人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担当。他深知宝带对妇人的重要性,因此不惜花费时间等待,最终将宝带归还给失主。
3. 社会风尚
裴度的拾带重还行为,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诚信、负责的行为,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拾带重还的现实意义
1. 培养诚信品质
拾带重还的故事,提醒我们要注重诚信品质的培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 强化责任意识
裴度的行为,让我们认识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3. 促进社会和谐
拾带重还的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当每个人都具备诚信、负责的品质时,社会将更加美好。
拾带重还这一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精神,为构建诚信、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