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不旋踵》的典故,成语典故——《死不旋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5:47:39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死不旋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至死也不转动脚跟后退,形容人英勇果敢,至死不渝。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了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故事。当时,曹操的军队与袁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双方实力悬殊。曹操的军队虽然人数较少,但曹操却决心与袁绍决一死战。在决战前,曹操对士兵们说:“死不旋踵,吾宁死于此,不愿归乡。”意思是,宁愿死在这里,也不愿后退一步。

后来,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胜利,打败了袁绍的军队。这个故事传颂开来,人们便用“死不旋踵”来形容人英勇果敢,至死不渝的精神。

成语典故——《死不旋踵》

成语“死不旋踵”源于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成语的起源

“死不旋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淮南子·泰族训》。原文中提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这里的“旋踵”指的是旋转足跟,即后退。成语“死不旋踵”由此而来,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二、成语的故事

关于“死不旋踵”的故事,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东汉桓帝时期,李膺与宦官张让的斗争。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是一位著名的官员。当时,宦官专权,李膺作为司隶校尉,坚决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宦官头子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赃枉法,残暴成性,甚至杀戮孕妇。张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惩罚,便逃到张让家中,躲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内。李膺得知此事后,亲自率兵冲进张让家中,砍破屋柱,将张朔捉拿归案。

张让向桓帝告状,桓帝召李膺进宫,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擅自处决张朔。李膺回答说:“现在我到任已经10天了,怕犯了积压案件的过失,想不到竟得了办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惧怕,特请宽限5天,让我把那些坏蛋惩办完,卸了任再来受刑。”桓帝听后,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行,你为何要陷害李膺?”张让无言以对。

三、成语的意义

“死不旋踵”这个成语,既体现了李膺等忠臣不畏强权、坚决反腐的精神,也揭示了人生中面对困境时,应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时,我们要学会像李膺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四、成语的启示

“死不旋踵”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2.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在关键时刻,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

3. 忠诚正直,坚守原则。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忠诚正直,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

成语“死不旋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生哲理。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