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筵难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以礼相待,并问:“公子若反晋国,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狐裘以归,不贤孝也,敢辞;青铜,则君有之;贾竖之人,则诸侯有之。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楚成王曰:“晋公子可谓善自为谋矣。”
后来重耳归国,成为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发生战争。晋文公遵守诺言,撤退九十里,以报楚成王之恩。最终晋国大败楚国。
这个故事说明,晋文公重耳懂得感恩,重诺言。后来人们常用“盛筵难再”来比喻美好的时光难以重现,劝人珍惜当下。
盛筵难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成语典故
成语“盛筵难再”源于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它不仅是一句成语,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背景介绍——初唐四杰与王勃的才华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他们四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其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事件起因——王勃得罪唐高宗被放逐
王勃因《檄英王鸡》一文得罪了唐高宗,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参军。在路经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时,正值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场面非常壮观。
盛筵难再——王勃的感慨
王勃在宴会上,被这盛大的场面所触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滕王阁序》。其中,“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一句,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成语释义——盛筵难再的含义
成语“盛筵难再”中的“筵”指酒席,“盛筵”即盛大的宴会。整个成语的意思是:盛大的宴会难以再次遇到,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
成语用法——盛筵难再的运用
成语“盛筵难再”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宾语,用来形容良机不易重逢。例如:“这次机会真是盛筵难再,一定要好好把握。”
成语影响——盛筵难再的流传
成语“盛筵难再”自王勃《滕王阁序》问世以来,便广为流传。它不仅成为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还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表达对美好时光珍惜的常用语。
成语“盛筵难再”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把握每一个良机。因为,一旦错过,便如盛筵难再,成为永恒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