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庭广众》的典故,大庭广众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4:41:09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庭广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公开场合或众人面前。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刘备曾对诸葛亮说:“大庭广众之中,吾所以屈身于子房者,欲以先公为师也。”意思是说,在众人面前,他愿意向诸葛亮低头,是因为他想以先公(指先帝)为榜样,向诸葛亮学习。后来,人们就用“大庭广众”来形容在公开场合或众人面前。

大庭广众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大庭广众”源于中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成语的起源、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成语的起源

“大庭广众”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孔丛子·公孙龙》。据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缪王自诩为爱结交士人,却对尹文说:“为什么齐国没有士人?”尹文回答说:“士人是指讲忠、孝、信、义的人。”齐缪王对此表示认同。接着,尹文进一步提问:“这种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欺侮而不敢争斗,算好的士人吗?”齐缪王回答:“我不愿任用这类人。”这个故事成为了“大庭广众”这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庭广众”这一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逐渐丰富。在古代,它主要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成语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公共场所,还涵盖了各种公开的、众人瞩目的场合。

成语的内涵

“大庭广众”这一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士人的重视。在古代,士人被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品德和才能备受推崇。成语中的“士人”一词,正是这一价值观的体现。其次,成语强调了在众人面前保持尊严和正义的重要性。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受到欺侮而不敢争斗,是不值得尊敬的。成语还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公平的追求。在古代,人们认为,在众人面前受到欺侮而不敢争斗的人,是不具备公正、公平的品质的。

成语的用法

1. 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喧扬起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

2. 化淡妆,随身必备美容百宝箱,但不会在大庭广众下匆忙补残妆,造成妆容的不和谐。

3. 在大庭广众面前,落落大方,展现出了他的自信。

成语的传承

“大庭广众”这一成语历经千年,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在众人面前保持尊严、正义和公正。

总之,“大庭广众”这一成语的由来与典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