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舟于陆》的典故,推舟于陆——成语典故解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6 10:48:17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推舟于陆》是一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个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外交争斗。当时,晋国国君晋惠公因为政治原因被囚禁在秦国,晋国的大臣们为了救出晋惠公,向秦国求和。秦国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要求晋国割让五个城池给秦国。

晋国的大臣们为了满足秦国的要求,准备割让城池。但是,晋国的贵族们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削弱晋国的实力。于是,晋国的大臣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让晋国的贵族们假装反对割让城池,以此来拖延时间,等待晋惠公被释放。

晋国的贵族们为了拖延时间,就故意在城门口推着一艘船,假装要把它推到陆地上。这个行为让秦国的大臣们感到非常困惑,他们不知道晋国贵族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于是,秦国的大臣们就向晋国的大臣们询问,晋国的大臣们就回答说:“我们在推舟于陆,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晋惠公被释放。”

晋国的大臣们成功地拖延了时间,晋惠公被释放了。这个典故就被称为“推舟于陆”,用来形容故意拖延时间,等待事情发生变化。

推舟于陆——成语典故解析

成语“推舟于陆”源于《庄子·天运》,用以比喻劳而无功,做事方法不当,导致事倍功半。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个成语的由来、含义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一、成语的由来

“推舟于陆”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孔子从鲁国西行到卫国游说,推行先王的仁义之道。他的学生颜渊对鲁国的太师师金说:“老师,孔子要到卫国去推行仁义之道,您看行得通吗?”师金回答说:“孔子是很聪明,又有智慧。但是很可惜,他推行仁义之道一定会遭到困穷。”颜渊不解,问道:“推行先王的仁义之道反而要遭到困穷,这是什么原因呢?”师金以祭祀用的草狗为例,向颜渊讲了一通绝妙的道理。

二、成语的含义

师金说,祭祀之前,人们对祭品草狗等是十分珍视的。祭祀过后,它就失去了作用,甚至被随意践踏,用来烧火做饭。孔子推行的仁义之道,正是先王已经用过、并早已丢弃的草狗,孔子拣起来使用它,定会遭到不如意。为了进一步说明白,师金说:“在水中行走,最好的工具就是船。在陆地上行走,最好的工具就是车。船行于水,车行于陆,千里的路也不成问题。如果因为船可在水中行走,就把它推到陆地上,叫它像车一样行走,结果一辈子也走不上几尺远。”这就是“推舟于陆”的由来,意指做事方法不当,导致劳而无功。

三、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某人在工作中,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创新,结果适得其反,导致项目失败。

某领导在管理团队时,不懂得因材施教,一味地推行自己的理念,导致团队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某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成语“推舟于陆”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方法,避免盲目行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成语,避免陷入“推舟于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