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近人情》的典故源自《庄子·骈拇》。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颜阖(yán hé),他前往齐国游说,在途中经过鲁国的一个小城。这个小城有一个习俗,就是每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当地的一位神明。
在祭祀活动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子担任了祭祀的角色。这位女子非常美丽,她的舞姿优雅,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颜阖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兴趣。他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她跳舞。
祭祀结束后,颜阖离开了小城,继续前往齐国。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问他:“你在小城看到了那位美丽的女子吗?你为什么不向她示好呢?”
颜阖回答说:“我并不是不喜欢她,只是我觉得她的美丽并不值得我去追求。她只是一个祭祀的女子,她的身份并不高贵,她的美貌也只是一时的。如果我向她示好,那么我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尊严和地位。”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严肃、刻板,不懂得享受生活,不懂得欣赏美。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追求美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不近人情的起源与演变
成语“不近人情”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对话,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成语出处
“不近人情”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对话。庄子通过描述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接舆的楚国狂士与肩吾的对话。接舆对肩吾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不近人情,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沉思了一会,对肩吾说接舆的话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
成语释义
成语“不近人情”的字面意思是“不合乎人的常情”。它既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情或言行怪僻,也可以指某种行为或决策不符合常理。在更深层次上,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人性复杂性的认识。
成语典故
成语“不近人情”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讲述了一个关于北海姑射仙山的故事,肩吾认为这个故事不近人情,因此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则认为接舆的话可能并非没有道理,这反映了连叔对于接舆观点的尊重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成语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近人情”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它不仅用于形容人的性情或言行,也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决策的不合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刻板、缺乏同情心或理解他人感受的人。
成语用法
1. 朋友间因为一点言语差错就一刀两断,未免太不近人情了。
2. 嘲笑口吃的人未免不近人情。
3. 我叔父一向是很自负的,不近人情,我平时是不敢和他接近的。
4. 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成语“不近人情”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做出过于刻板或不合理的判断。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避免因为个人偏见而伤害他人。
成语“不近人情”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时,要保持理性和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