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琏之器》的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你是一个器物。”子贡接着问:“是什么器物呢?”孔子说:“是瑚琏。”
在古代,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器具,是宗庙中非常重要的礼器。孔子用“瑚琏”来形容子贡,是称赞他具有很高的才能和品德,堪当大任,可以担当国家的重任。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尤其是指那些能够担任重要职务、承担重大责任的人。
总之,《瑚琏之器》的典故表达了孔子对子贡的高度评价和期望,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赞美人才的成语。
一、成语的起源与释义
“瑚琏之器”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价:“赐也何如?”子贡问:“何器也?”孔子回答:“女器也。”子贡再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这里的“瑚琏”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称为“瑚”,殷朝称为“琏”。因此,“瑚琏之器”比喻人具有特别才能,能够担当重任。
二、成语的典故背景
要了解“瑚琏之器”的典故,我们需要回到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的故事。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以善于经商和雄辩著称。据《史记》记载,子贡原是卫国的商人,后来成为孔子的弟子,深受孔子赏识。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贡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德高尚,被誉为“瑚琏之器”。
三、成语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瑚琏之器”这一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古代,人们常用“瑚琏之器”来形容那些具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杰出人物。如唐代诗人李华在《卢郎中斋居记》中写道:“公以瑚琏之器为郎官,以干将之断宰赤县。”这里的“公”指的是当时的官员,他用“瑚琏之器”来形容那些具有杰出才能的官员。
四、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瑚琏之器”的近义词有“栋梁之材”和“出类拔萃”,都表示人才出众,能够担当重任。而其反义词则是“燕岱之石”,意指无用之才,无法担当重任。这些词语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瑚琏之器”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五、成语的用法与示例
1. 这位科学家是国家的瑚琏之器,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在这次比赛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堪称体育界的瑚琏之器。
六、成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瑚琏之器”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才能的高度赞誉,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期望。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弘扬“瑚琏之器”的精神,培养更多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总之,“瑚琏之器”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流传至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让那些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