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雷贯耳》的典故,如雷贯耳——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5 18:53:30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雷贯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声音大得像雷声一样,可以穿透耳朵,形容名声很大,广为人知。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后来在秦国帮助下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晋国国力大增。有一次,晋文公在举行宴会时,让他的大臣们各自讲述自己的功劳。其中一位名叫介子推的大臣,因为曾经割股肉给晋文公吃,所以被认为是晋文公复国的重要功臣。介子推却认为自己的功劳微不足道,没有向晋文公提及。

晋文公为了表彰介子推的功绩,决定赐给他一块封地。但是,介子推却选择了隐居,没有接受晋文公的封赏。晋文公得知后,非常感动,于是命人将介子推的功劳写成一篇祭文,在祭祀祖先时宣读。祭文中有一句“介子推之德,如雷贯耳”,意思是介子推的德行像雷声一样,传遍了天下。

后来,人们就用“如雷贯耳”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广为人知。

如雷贯耳——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如雷贯耳”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人的名声极大,众所周知。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成语“如雷贯耳”最早见于元代无名氏的戏曲作品《冻苏秦》第一折。在这部作品中,有“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的表述,用以形容对某人名声的极大赞誉。

要了解“如雷贯耳”的典故,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时期。当时,董卓凭借强大的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为了推翻董卓的统治,与养女貂蝉密谋,计划利用吕布除掉董卓。

王允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得知貂蝉被董卓霸占后,心中十分气愤与无奈。此时,貂蝉对吕布说:“久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愿与将军共度一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貂蝉对吕布的倾慕,也反映了吕布在当时的声名显赫。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雷贯耳”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从最初的描述吕布声名显赫,到后来泛指任何人的名声极大。在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人名声大的常用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例如:“他的名字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除了《冻苏秦》中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关于“如雷贯耳”的典故。在《楚昭公》中,申包胥前往秦国商借救兵,秦王起初不肯出兵。申包胥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最终感动了秦王。当姬辇向申包胥报到时,申包胥说:“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这句话再次体现了“如雷贯耳”这个成语的用法。

总的来说,“如雷贯耳”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即对某人名声的极大赞誉。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名声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如雷贯耳”这个成语在历史长河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形容人名声大的常用语,还激发了人们对名声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成语“如雷贯耳”源于古代,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形容人名声大的常用语。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