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强中干》的典故,成语典故《外强中干》的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5 18:46:3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外强中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外表强大,内里空虚。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文是:“今乘吾丧,取讎者之财,而食其人,非礼也。夫礼,国之纪也;敬,礼之舆也;忠,礼之实也;信,礼之诚也;礼,义之制也;信,义之成也。君无礼,无以立;国无礼,无以平;事无礼,无以成;礼无顺,无以生。礼之所生,忠信是也。君子履正道,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故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是以上下能相亲也。是以民皆尽力以从上命,而不敢有私焉。外强中干,缺礼失德,是谓乱本。故力同而朝,礼同而治,上共其道,下共其事。礼之至矣乎!此之谓礼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如果君主违背礼仪,国家就没有办法治理;如果国家没有礼仪,国家就不能安宁;如果事情没有礼仪,事情就不能成功。礼仪是由忠诚和信用产生的。君子应该遵循正道,内心正直,外表端庄。如果君主不履行君主的职责,臣子不履行臣子的职责,父亲不履行父亲的职责,儿子不履行儿子的职责,那么上下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因此,人民都会尽力服从上级的命令,而不敢有私心。如果外表强大,内里空虚,缺乏礼仪,失去道德,这就是混乱的根源。因此,力量相同而朝政相同,礼仪相同而国家治理得好,上级和下级都遵循相同的道德准则,这就是礼仪的最高境界。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强大,但实际上内里空虚的人或事物。

成语典故《外强中干》的起源与内涵

成语“外强中干”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警示意义。

成语的出处

“外强中干”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据《左传》记载,当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去世后,其子晋惠公继位。晋惠公在逃亡期间曾得到秦国的帮助,因此承诺若回国即割让五座城池作为报答。晋惠公回国后并未履行承诺,反而对秦国产生了敌意。

成语的典故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不仅没有提供援助,反而准备进攻秦国。秦穆公对此怀恨在心,决定发兵攻打晋国。在战争中,晋惠公为了提高战斗力,决定使用郑国赠送的名马驾车。这些马虽然外表看起来高大强壮,实际上并不适合作战,因为它们不熟悉晋国的道路,难以驾驭。

晋国的大臣庆郑曾劝告晋惠公,指出使用这些马的危险性,但晋惠公没有听从。结果,在战斗中,晋国的车马陷入泥泞,无法进退,最终导致晋国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俘虏。

成语的寓意

“外强中干”这一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强大,实则内里空虚的事物或人。它警示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避免因为盲目自信而陷入困境。

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强中干”这一成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常用的汉语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等,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描述某些国家或组织时,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暗示其内部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个人品质评价中,也可以用这一成语来指出某些人看似强大,实则缺乏内在实力。

成语的启示

成语“外强中干”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语“外强中干”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传承这一成语,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