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莫之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其中写道:“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具体典故发生在周宣王时期,齐国发生暴动,杀死了齐厉公并焚毁了都城。周宣王派仲山甫前去平息暴动并重建城池。仲山甫虽然同情人们的举动,但杀君烧城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他决定快速行动,离开京城时,亲友们都来送行,并作诗颂他的功绩,如“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表示虽然同情,却无法帮助。
这个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表示想帮助但又无能为力的情况
爱莫之助——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爱莫之助”源于《诗经·大雅·烝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困境。
成语“爱莫之助”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烝民》中的诗句:“人亦有言,德辅如毛,民鲜克举之。”这里的“德辅如毛”意指道德高尚的人如同细毛一般,难以被世人所发现和举荐。而“民鲜克举之”则表达了人们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因能力有限,无法给予实际帮助的无奈。
成语“爱莫之助”的含义是指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它强调的是一种无力感,即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尽管内心充满同情,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伸出援手。这种情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灾难或个人危机时。
关于“爱莫之助”的故事,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典故。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贤人,他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一天,他听说邻村发生了一场大火,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孟子立刻带领弟子们前往救援,但由于火势太大,他们无法扑灭火焰。孟子站在火场边缘,望着熊熊燃烧的房屋,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无奈。他感叹道:“吾爱之,莫之能助。”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爱莫之助”,用以形容面对他人困境时的无力感。
成语“爱莫之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困境,同时也要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在无法帮助的情况下,保持同情心,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爱莫之助”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面对自然灾害、疾病疫情等重大危机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时,“爱莫之助”提醒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既要关注他人的困境,也要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成语“爱莫之助”源于古代文学,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启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困境。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牢记这个成语,学会关爱他人,同时也要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