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且过”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在这段话中,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那种赤手空拳去和老虎搏斗,或者不用船只去渡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行动的。我一定要和那些遇事谨慎,善于谋划并且能够成功的人一起行动。
“得过且过”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只求混日子的人。这个成语的典故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应该认真负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为了混日子而放弃追求进步和成功。
得过且过的起源与含义
“得过且过”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待生活、工作等事情采取一种消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求进取,只求维持现状。
成语“得过且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大夫赵盾因为不满晋灵公的昏庸无能,提出了“得过且过”的观点。他认为,既然国家已经如此衰败,个人也就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应时势,维持现状。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赵盾的“得过且过”思想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人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得过且过”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
成语“得过且过”中的“得过”指的是能够过得去,即满足于现状;“且过”则表示姑且如此,不追求更高的目标。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人对于生活、工作等事情采取一种消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日常生活中,“得过且过”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进取心、满足于现状的人。例如,当一个人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只求完成基本任务,就可以用“得过且过”来形容他的态度。
“得过且过”这个成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现实的态度,也成为了人们评价一个人工作态度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提醒人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积极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得过且过”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古代,它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在现代,它除了包含消极的含义外,还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无奈的妥协,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采取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成语“得过且过”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同时,也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既不盲目追求完美,也不沉溺于现状,而是要在“得过且过”与积极进取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之,“得过且过”这个成语虽然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但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同时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未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此为鉴,避免陷入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