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幼妇》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故,源自东汉时期。这个典故主要涉及到蔡邕(字伯喈)和他的女儿蔡文姬。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而蔡文姬则是他的女儿,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女诗人。
据传,蔡邕曾在一块黄色的绢布上题写了一个谜语,内容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个谜语的谜底是“绝妙好辞”。这个谜语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汉字的多义性和谐音,将谜面和谜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黄绢”指的是黄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绝”,“幼妇”指的是年轻的女子,引申为“妙”,“外孙”指的是女儿的儿子,引申为“好”,“齑臼”是古代用来捣碎食物的器具,引申为“辞”。因此,整个谜语的意思就是“绝妙好辞”。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文辞优美、巧妙,或者用来比喻难以理解的事物。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文字游戏和谜语的热爱和追求。
黄绢幼妇——绝妙好辞的成语典故
成语“黄绢幼妇”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感人故事,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古人智慧与才情的结晶。
一、孝女曹娥的故事
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名叫曹娥的少女,她的父亲在江中溺亡。曹娥悲痛欲绝,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她毅然投入江中,最终也不幸遇难。曹娥的孝行感动了世人,上虞郡守度尚为她立了纪念碑——《曹娥碑》。
二、碑文背后的谜题
据说,《曹娥碑》的碑文是由当时年仅13岁的邯郸淳所作,其文辞优美,令人赞叹。碑文背面却题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在当时无人能解,成为了一个谜题。
三、曹操与杨修的智慧较量
数年后,曹操与他的秘书杨修路过上虞,也去参观了《曹娥碑》。曹操看到碑文背面的八个字,便问杨修是否知道其意。杨修略加思索,便给出了答案。曹操听后,感叹道:“我的才能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四、成语的由来与释义
原来,这八个字是一组字谜。其中,“黄绢”指的是有色的丝织品,组合起来就是“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组合起来就是“好”字;“齑臼”是用来捣蒜、姜等辛辣调味品的器具,组合起来就是“辞”字。这八个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是对曹娥碑文辞的赞美。
五、成语的传承与影响
成语“黄绢幼妇”自诞生以来,便被广泛传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与才情,还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后世,人们常用“绝妙好辞”来形容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智慧。它不仅是成语的由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让“绝妙好辞”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