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这个成语出自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
在《南村辍耕录》中,陶宗仪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姓赵的秀才在元宵节时,将一盏灯笼挂在家门口,灯笼上写着“家喻户晓”四个大字。这盏灯笼引起了路人的好奇,纷纷前来观看。赵秀才趁机向他们讲解这四个字的含义,说:“‘家喻户晓’就是指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路人听后都表示赞同,并纷纷将这四个字传颂开来。
从此,“家喻户晓”这个成语就流传开了,用来形容人所共知的事物。
家喻户晓——成语的传承与演变
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家喻户晓”这一成语,更是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一、成语的起源与释义
“家喻户晓”这一成语,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这里的“户晓”指的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家喻户晓”,意为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二、成语的典故
关于“家喻户晓”的典故,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在汉朝,有一个名叫梁姑的女子,她的房屋不幸失火,屋内有她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救火的过程中,她误抱出了自己的孩子,而哥哥的孩子却未能救出。面对这一悲剧,梁姑深感愧疚,她认为自己成为了“户告人晓”的恶人,于是毅然投身火海,以身殉道。
这个故事中的“户告人晓”,后来演变成了“家喻户晓”,寓意着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悲剧,从而引申出成语“家喻户晓”的含义。
三、成语的演变与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喻户晓”这一成语的用法和含义也在不断演变。在古代,它主要用来形容某个人物或事件广为人知,如“诸葛亮家喻户晓的智谋”。而在现代,它更多地用来形容某个观点、理念或事物广为人知,如“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在用法上,“家喻户晓”可以作谓语、定语、宾语等,如“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家喻户晓的成语”、“家喻户晓的道理”等。
四、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家喻户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承和弘扬这一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同时,“家喻户晓”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成语,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成语“家喻户晓”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成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