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噬脐何及》的典故,噬脐何及——成语典故探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4 16:17:51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噬脐何及》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六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后悔不及,就像自己咬自己的肚脐一样,是办不到的。它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后悔也于事无补。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楚国有一位名叫斗廉的大夫,他为人正直,深受国君的信任。他的哥哥斗伯比却因为一些政治原因被楚王驱逐出境。斗廉为了保护哥哥,决定背叛楚国,投奔其他国家。但是,在投奔途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于是后悔不已,想要回到楚国。当他回到楚国时,却发现楚王已经去世,新王即位,他再也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了。斗廉因此感到非常后悔,甚至想要自杀。后来,人们就用“噬脐何及”来形容这种后悔不及的情况。

总之,《噬脐何及》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告诉我们,在做决定之前要慎重考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勇往直前,不要后悔。

噬脐何及——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噬脐何及”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寓意着后悔莫及的深刻道理。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生选择的慎重态度,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错误时无法挽回的无奈。

一、成语的由来

成语“噬脐何及”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二年》。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的宠臣赵盾为了讨好赵盾,献上一只珍贵的玉器。赵盾非常高兴,但他的儿子赵武却认为这是不义之财,坚决反对接受。赵盾不听劝告,执意收下玉器。不久后,赵盾因事被贬,家道中落。赵武后悔当初没有阻止父亲接受玉器,但已经无法挽回。于是,赵武感叹道:“噬脐何及!”意思是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就像咬自己的肚脐一样,够不着。

二、成语的含义

成语“噬脐何及”中的“噬脐”指的是用嘴咬自己的肚脐。这个动作看似荒谬,实则寓意深刻。因为人的肚脐位于腹部,而人的嘴位于头部,两者相隔甚远,无法触及。这就像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徒增悔恨一样。

三、成语的演变

成语“噬脐何及”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成语。在古代,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告诫后人,要珍惜眼前,慎重选择,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成语的含义也逐渐丰富,不仅表示后悔莫及,还包含了自责、懊悔等情感。

四、成语的运用

1. 他当初不听朋友劝告,盲目投资,如今亏损惨重,真是噬脐何及啊!

2. 她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但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噬脐何及。

3.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慎重选择,避免噬脐何及的遗憾。

五、成语的启示

成语“噬脐何及”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深思熟虑,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同时,也要学会珍惜眼前,把握当下,以免在后悔莫及的时候,只能徒增痛苦。

成语“噬脐何及”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慎重选择,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牢记这个成语,不断反思,努力成为一个明智、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