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4 14:00:56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典故: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庄公,小儿子共叔段。庄公当上国君后,武姜请求庄公把制地(一个军事要塞)封给共叔段,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请求封给京地,庄公答应了,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共叔段得了京地后,扩张自己的势力,整治城郭,聚集百姓,修造铠甲武器,准备偷袭郑国。庄公派大夫祭仲去劝阻共叔段,共叔段不听,继续招兵买马,扩张势力。

郑庄公得知共叔段的行动后,派兵讨伐,共叔段大败,逃往共国。郑庄公怨恨母亲偏袒弟弟,将母亲迁往城颍,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在颍考叔的规劝下,母子又和好如初。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就是从共叔段的故事中来的,用来形容那些不义之人,终究会自取灭亡。

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成语源自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那些背离道德、行不义之事的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成语出处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元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讲述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权力斗争。

故事背景

郑庄公是郑国的君主,他的弟弟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偏爱下,野心勃勃,企图篡位。共叔段在姜氏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修筑城池,屯田积兵,企图推翻郑庄公的统治。

郑庄公的智慧

面对共叔段的威胁,郑庄公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他深知共叔段的野心,但并未轻举妄动,而是等待时机。

成语的由来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曾劝告他:“君王,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郑庄公却回答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我们就耐心等待吧。

共叔段的覆灭

果然,共叔段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势力不断扩大,甚至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纳入自己的版图。郑庄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待共叔段的到来。

郑庄公的胜利

在共叔段进军郑都时,郑庄公趁机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纷纷加入战斗,使共叔段兵败如山倒。最终,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郑庄公成功巩固了自己的王位。

成语的启示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告诉我们,那些背离道德、行不义之事的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戒,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是一句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时刻牢记道德底线,以免最终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