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安民”是一个成语,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意思是拯救时世,安定百姓。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据史书记载,隋朝末年,李渊带着4岁的儿子李世民到歧州。歧州有一个书生擅长相面术,他拜谒李渊,并仔细观察了李世民。书生认为李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预言他年近二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听后,遂取“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命名为“世民”。
后来,李世民果然如书生所言,在20岁时开始参与父亲李渊的起兵,并在夺取政权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他成为唐太宗,实现了“济世安民”的抱负。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形容那些能够拯救时世、安定百姓的杰出人物和事迹。
济世安民——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由来及成语释义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成语“济世安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唐朝的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密切相关,其背后蕴含着一段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
一、李世民名字的由来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在他四岁那年,一位自称善相的书生拜访李渊,对其说:“公贵人也,且有贵子。”当书生见到李世民时,赞叹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深受感动,便取“济世安民”中的“世”和“民”二字,为儿子取名李世民。
二、成语“济世安民”的释义
成语“济世安民”意为拯救社会,安定百姓。它体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抱负和理想,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得到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在古代,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以“济世安民”为己任,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三、唐太宗李世民与“济世安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如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还重视人才,任用贤能,纳谏如流,被誉为“贞观之治”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正是“济世安民”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四、成语“济世安民”在历史中的传承
成语“济世安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不息,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后来的帝王将相,再到现代的仁人志士,都以此为座右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成语“济世安民”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拼搏。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济世安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