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车卧辙》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侯览传》。这个典故描述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的一个官员侯览因为贪污腐败,被皇帝下令逮捕。侯览的家人和部下为了阻止他被捕,纷纷出来为他求情,甚至有人躺在马车的车辙里,试图阻止车辆前进,这就是“攀车卧辙”的由来。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不顾他人的安全和利益。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典故仍然有着一定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攀车卧辙——古代百姓挽留贤官的深情写照
攀车卧辙,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百姓对贤良官吏的敬仰和爱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贤重德的传统美德。
成语起源
攀车卧辙的成语出自南朝梁·沈约的《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攀车卧辙之恋,争涂忘远。”这里的“攀车卧辙”指的是百姓挽留清廉爱民的官吏,用身体挡住车辕,躺在车道上,不让官车离去。
典故故事
关于攀车卧辙的故事,最著名的是汉朝时期淮平大尹侯霸的故事。侯霸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刘秀登基,调侯霸为司徒,派使者去请他进京。百姓得知此事后,纷纷扶老携幼,攀车卧辙,拦住使者,希望侯霸能留在当地继续为百姓服务。这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成为了攀车卧辙典故的由来。
成语寓意
攀车卧辙这个成语,寓意着百姓对贤良官吏的深情厚谊。它告诉我们,一个贤良的官吏,不仅要有才能,更要有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疾苦,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攀车卧辙这个成语,在现代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位领导、老师或朋友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他们离去的不舍和挽留。例如,当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即将退休时,学生们可能会用“攀车卧辙”来形容他们对老师的感激和不舍。
成语的文化价值
攀车卧辙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百姓挽留贤官的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尊贤重德的传统美德。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与他人的感情,关爱身边的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攀车卧辙,这个成语虽然源于古代,但其蕴含的深情和寓意,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与他人的感情,关爱身边的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要努力成为贤良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