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诒伊戚》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故事背景是晋国和楚国在城濮之战中,楚国大胜,晋国大败。晋国的大臣范文子(士燮)对此表示忧虑,他认为晋国君主没有听取他的建议,结果导致了失败。范文子说:“我之不德,民将弃我。不德,何怨?怨岂在己?由己而多怨,将谁归咎?其非人事,岂非天也?”他的意思是,如果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会抛弃他。如果君主不德行,他有什么可抱怨的?抱怨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问题不是出在人事上,那是不是出在天意上呢?
自诒伊戚——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自诒伊戚”源于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其意指自己招来烦恼和忧患。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忠诚与担当的历史故事。
一、成语出处
“自诒伊戚”出自《诗经·小雅·小明》。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因公外出办事的官员,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心生烦恼,从而自寻忧患的故事。
二、故事背景
在古代,官员因公务外出是常有的事。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的官员。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由于路途遥远,他无法在播种时节回家,心中充满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故事经过
在遥远的地方,官员心中老是惦记着家乡的亲人。从播种时节一直忙到收获季节,他都无法回家。这种思念之情,让他心生烦恼,自寻忧患。诗中写道:“心之忧矣,自诒伊戚。”意思是,他的心中充满了忧愁,自己给自己带来了烦恼。
四、成语寓意
成语“自诒伊戚”寓意着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原因,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和忧患。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偏执,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五、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扰。有时候,这些烦恼和困扰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用“自诒伊戚”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成语“自诒伊戚”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寓意却具有普遍性。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偏执,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做一个理智、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