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肠寸断》的典故,肝肠寸断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6:34:17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故事中,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冯谖(xuān)在齐国做官时,被派往薛地收债。冯谖到达薛地后,发现百姓生活困苦,无法偿还债务。于是,他决定以自己的名义,将债务一笔勾销,并将债券烧毁。这一举动使得薛地的百姓对冯谖感激涕零,认为他是个仁慈的人。

当冯谖回到齐国,向孟尝君汇报工作时,孟尝君得知他私自焚烧债券,非常愤怒,责问他为何如此。冯谖解释说,他是在为孟尝君的声誉着想,让薛地的百姓感激孟尝君,从而增强孟尝君在齐国的声望。孟尝君听后,转怒为喜,对冯谖的聪明才智表示赞赏。

后来,齐国政局动荡,孟尝君失势,被迫逃亡。在逃亡过程中,他来到了薛地。当地百姓得知孟尝君到来,纷纷前来迎接,热情款待。孟尝君感慨万分,对冯谖说:“先生所焚烧债券,是为今日之事也。”这句话表达了孟尝君对冯谖的感激之情,认为冯谖当初的举动救了他的命。

因此,《肝肠寸断》这个成语比喻因悲痛而内心痛苦至极,无法忍受。它也常用来形容极其悲痛的心情。

肝肠寸断——一个关于母爱的千古绝唱

肝肠寸断,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感人至深的典故,它不仅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深沉与复杂。

典故起源

肝肠寸断的典故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公元346年,晋朝将领桓温率军攻打蜀国,船队进入三峡时,部将捕捉到一只小猿,并将其放置在船上。这只小猿的母猿看到后,心急如焚,沿着岸边奔跑,不顾一切地追赶船队。母猿跑了100多里,最终在巫峡处,它竭尽全力跳上船,但不幸的是,它因体力耗尽而气绝身亡。当人们剖开母猿的腹部时,发现其肝肠寸寸断开,这一幕令人感动不已。

成语释义

肝肠寸断,字面意思是肝脏和肠子一寸寸地断裂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悲痛、伤心欲绝的情感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容悲伤的成语,更是一种对母爱无私奉献的赞颂。

成语出处

成语“肝肠寸断”的出处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这里的“子肠亦且寸绝”形象地描绘了极度悲痛的情感。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肠寸断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不再局限于描述母爱,而是广泛用于形容各种极度悲伤的情感体验。它成为了汉语中表达悲痛的常用成语之一。

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肝肠寸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以形容某人因极度悲伤而无法自持的状态。例如:“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他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成语故事

除了上述的典故外,肝肠寸断的故事还有许多版本。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是关于晋朝将领桓温攻打蜀国时,母猿为了救子而牺牲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无奈与悲痛。

成语影响

肝肠寸断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母爱的重视。在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肝肠寸断常常被用来渲染气氛,表达人物内心的悲痛。

肝肠寸断,这个成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让我们在感叹母爱的伟大之余,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沉。在今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悲伤的时刻,不妨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们的悲痛,让这份情感得以传递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