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面目》的典故,关于庐山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5:21:02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庐山面目”这个成语的典故主要来源于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了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因身处山中而难以认清庐山的真实面貌,从而引发了他对事物真相的思考。苏轼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表达了由于身处其中,难以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

后来,人们用“庐山面目”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例如,清代的段雪亭在《聊斋志异遗稿例言》中提到:“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意思是如果不亲自去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失去事物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