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槃扪烛》的典故,举烛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5:10:07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扣槃扪烛》是一个成语典故,源自《礼记·檀弓上》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晋献公在世时,他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儿子,名叫荀息。荀息非常聪明,晋献公打算把王位传给他。但是,晋献公的妻子却认为荀息太年轻,不适合继承王位。于是,晋献公决定在荀息成年后再传位给他。

晋献公去世后,荀息并没有立即继承王位。相反,晋国的大臣们开始争夺王位,导致了晋国的内乱。在这段时间里,荀息一直在晋国的大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尽力维护晋国的稳定,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

后来,晋国的大臣们决定让荀息的弟弟继承王位。荀息非常失望,他认为自己一直努力维护晋国的稳定,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他决定离开晋国,去其他国家寻求发展。

在离开晋国之前,荀息去向晋献公的妻子告别。他告诉晋献公的妻子,自己离开晋国是因为他对晋国的失望。晋献公的妻子听后非常伤心,她认为荀息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晋国的大臣们却没有给他应有的机会。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努力工作,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形容一个人因为失望而离开原来的环境,去寻找新的机会。

扣槃扪烛——一则揭示片面认识的典故

扣槃扪烛,这个成语源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日喻》,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因片面认识而误判事物的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用以警示人们不要仅凭片面之词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

一、典故出处

《日喻》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天生盲人,他从未见过太阳,于是向有视力的人询问太阳的样子。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回家后,敲击铜盘,听到了声音,便以为太阳是有声音的。后来,他又被告知:“太阳的光芒像蜡烛。”盲人摸到蜡烛,感受到了光亮,便将蜡烛误认为是太阳。

二、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中,盲人由于无法直接感知太阳,只能通过他人的描述来想象太阳的样子。他只听到了“铜盘”和“蜡烛”这两个比喻,而没有得到关于太阳全面的信息。因此,他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当盲人敲击铜盘时,他得到了关于太阳声音的片面认识;当他摸到蜡烛时,他又得到了关于太阳光亮的片面认识。这两个片面认识叠加在一起,使得盲人完全误解了太阳的真实面貌。

三、成语寓意

扣槃扪烛这个成语,正是从盲人的片面认识中提炼出来的。它比喻那些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无法全面了解事物本质的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只凭片面之词或局部经验,而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扣槃扪烛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有些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全局的利益。这些片面认识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给个人或集体带来损失。

四、成语影响

扣槃扪烛这个成语,因其深刻的寓意和生动的形象,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在文学作品中,它常常被用来揭示人物的片面认识;在艺术创作中,它被用来表达对事物全面认识的追求;在教育领域,它则被用来警示学生不要片面看待问题。

此外,扣槃扪烛这个成语还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扣槃扪籥”、“扣盘扪烛”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扣槃扪烛这个典故,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寓意却具有普遍性。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性,避免因片面认识而导致的错误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