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绷孩儿》的典故,成语典故——《倒绷孩儿》的由来与寓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31 14:42:03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倒绷孩儿》是一则关于苏轼的典故,主要讲述的是苏轼对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妇人的批评,以及他对育儿之道的见解。这则故事反映了苏轼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新知识的推崇。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苏轼在杭州担任官职。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老妇人因为养育孩子的方法不当,导致孩子生病。苏轼便前往拜访这位老妇人,想了解具体情况。

老妇人告诉苏轼,她按照传统的育儿方法,将孩子的衣物从下往上穿,这样孩子才能保暖。苏轼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指出应该从上往下穿,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老妇人听后不服,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不应该被苏轼这个年轻人批评。苏轼便耐心地向她解释,育儿之道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他还引用了《诗经》中的“倒绷孩儿”一词,来讽刺那些固守传统、不知变通的人。

老妇人被苏轼的见解所折服,表示愿意尝试新的育儿方法。而苏轼也通过这则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新知识的推崇。

这则典故告诉我们,面对传统观念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更好的未来。

成语典故——《倒绷孩儿》的由来与寓意

成语“倒绷孩儿”源于古代的一个小故事,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倒绷孩儿”最早见于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第七卷。故事发生在宋仁宗时期,讲述了一位名叫苗振的读书人因一时疏忽而犯下的错误。

二、故事背景

苗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他在朝廷应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官。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渴望进入史馆、昭文馆或集贤院等高级官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苗振兢兢业业,终于熬够了资历,获得了参加崇文院馆职选录考试的机会。

三、故事经过

在考试前,苗振去拜访当朝宰相晏殊,希望得到晏殊的指点。晏殊见苗振才华横溢,便提醒他:“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苗振自信满满地回答:“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子者乎!”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做了三十年的官,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呢?

在考试中,苗振却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写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导致落选。晏殊得知后,笑着对苗振说:“苗君竟倒绷孩儿矣。”意思是说,苗君竟然犯下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四、成语的寓意

成语“倒绷孩儿”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它告诫人们,即使再熟悉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以免犯下低级错误。

五、成语的用法

成语“倒绷孩儿”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用来形容因疏忽而犯下的错误。例如:“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今天竟然倒绷孩儿了,真是让人意外。”

六、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倒绷孩儿”逐渐演变出了许多近义词和反义词。例如,近义词有“患生所忽”、“麻痹大意”等;反义词有“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等。

成语“倒绷孩儿”作为我国古代成语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寓意深刻。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疏忽而犯下低级错误。同时,它也让我们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