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善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具有很多计谋并且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决断力。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著称。在他的领导下,蜀汉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诸葛亮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也表现出了一些犹豫和迟疑。例如,在决定是否出兵北伐时,他曾经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但是,他的智慧和谋略仍然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因此人们用“多谋善断”来形容他。
总的来说,《多谋善断》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诸葛亮的故事,它强调了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具有智慧和决断力。
多谋善断——智勇双全的典范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其中,“多谋善断”这一成语,便是对这类人物的高度概括。
成语溯源——多谋善断的起源
“多谋善断”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辨亡论》:“而加之笃敬,申之以节俭,畴谘峻茂,好谋善断。”这里的“好谋善断”指的是善于谋划,又能果断决策。成语中的“多谋”和“善断”分别代表了智谋和果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一成语的核心内涵。
典故故事——孙权赤壁之战
要讲述“多谋善断”的典故,不得不提到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征,意图统一天下。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展现出了多谋善断的特质。
在战役前夕,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讨抗曹大计。诸葛亮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认为只要孙刘联军采取正确的策略,就能战胜曹军。孙权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联合刘备抗曹。在战役中,周瑜分析了曹军的用兵之忌,建议孙权给周瑜几万精兵,保证能大获全胜。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历史人物——房玄龄与杜如晦
除了孙权之外,还有许多历史人物也以多谋善断著称。例如,唐朝初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据《新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担任重要职务。房玄龄擅长谋略,而杜如晦则善于决断。两人相互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成语“杜断房谋”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它形容的是两人之间的默契合作,共同为国家出谋划策。这一成语也成为了后世对多谋善断的典范。
多谋善断的意义
“多谋善断”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国家治理的重要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领导者若能多谋善断,就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昌盛。
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弘扬多谋善断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我们具备多谋善断的能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多谋善断”这一成语,是对智勇双全的典范的高度概括。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继续发扬多谋善断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