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抱不平》的典故源自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宋江因为义气,帮助被恶霸欺压的百姓,最终自己也被卷入其中,成为梁山好汉之一。
在《水浒传》中,宋江原本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小吏,他为人正直,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有一天,他听说当地的恶霸高廉欺压百姓,抢占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便决定挺身而出,为百姓打抱不平。
宋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高廉的庄园,与高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激战,宋江终于打败了高廉,为百姓讨回了公道。这场战斗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宋江等人被迫逃亡,最终投奔了梁山好汉。
“打抱不平”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来的。它用来形容那些见义勇为、敢于为弱者伸张正义的人。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赞扬那些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人,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站出来为弱者说话,为正义发声。
成语典故——《打抱不平》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打抱不平”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是曹雪芹先生用以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冲突的生动表达。
典故背景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大观园的姐妹们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王熙凤在酒席上抱怨家中的困境,而平儿则显得无能为力。李纨见状,为平儿打抱不平,指责王熙凤酒后失态。这一幕展现了李纨仗义执言、敢于为弱者发声的品格。
成语释义
成语“打抱不平”的字面意思是“打抱不平事”,即遇见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敢于维护正义、敢于挑战不公的人。
成语用法
在句子中,“打抱不平”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例如:“他为人正直,总是打抱不平。”或“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像他一样打抱不平的人。”
成语相近词
与“打抱不平”相近的成语有“仗义执言”、“见义勇为”、“扶弱抑强”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正义、勇敢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成语反义词
与之相对的成语有“欺软怕硬”、“欺贫重富”、“见死不救”等,这些成语揭示了那些不敢面对不公、甚至助纣为虐的行为。
成语故事
除了《红楼梦》中的故事,成语“打抱不平”还与许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相关。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鲁提辖在看到镇关西欺压弱小后,挺身而出,帮助了被欺压的镇关西。
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成语“打抱不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许多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社会正义。例如,一些志愿者组织、公益人士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打抱不平,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成语的文化价值
成语“打抱不平”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成语“打抱不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