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力悉敌》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融传》。马融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经学家和音乐家,他的文章《广成颂》中有“今臣所学,非有严敌”之句。后来,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引用了这句话,并改为“才力不居,文采不位”,用来形容两个对手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和水平不相上下。这就是“工力悉敌”的由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双方在技艺、才能等方面势均力敌,难分高下。在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竞争中,经常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竞争激烈。
成语典故——《工力悉敌》
成语“工力悉敌”源于中国古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艺术造诣的推崇,也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成语释义
“工力悉敌”这个成语,由“工力”、“悉”和“敌”三个字组成。其中,“工力”指的是功夫和力量,“悉”表示完全,“敌”则是指相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双方的功夫和力量完全相等,不相上下,常用来形容彼此在艺术、技艺等方面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二、典故出处
关于“工力悉敌”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唐诗纪事》记载,唐中宗时期,正月晦日,皇帝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当时才女上官昭容受皇命选诗一篇作为御用歌曲。在众多诗篇中,上官昭容挑选了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两首诗,认为它们“工力悉敌”。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工力悉敌”这一成语的由来。
三、典故故事
当时,昆明池边聚集了许多大臣,他们纷纷挥毫泼墨,应制赋诗。上官昭容作为才女,自然也不例外。她阅读了上百篇诗篇后,最终挑选了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两首诗。她认为这两首诗在艺术造诣上不相上下,都达到了“工力悉敌”的境界。
这个故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赞叹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才华。从此,“工力悉敌”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成为形容双方技艺相当、难分高下的经典用语。
四、成语影响
“工力悉敌”这个成语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艺术造诣的推崇,也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人在某个领域或技艺上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此外,这个成语还启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工力悉敌”之才。
成语“工力悉敌”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