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汗水流淌得背部都湿透了,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东汉末年,赤眉军起事,拥立刘盆子为皇帝。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盆子被迫投降。光武帝刘秀见到刘盆子时,问他是否害怕。刘盆子回答:“臣儿恐惧,汗流浃背。”光武帝刘秀听后,对刘盆子说:“卿恐惧,汗流浃背。朕亦如此。”意思是说,我也有过同样的恐惧。从此,“汗流浃背”就用来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并不是形容出汗多,而是形容害怕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非常害怕或恐惧。
汗流浃背——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汗流浃背”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人因恐惧、害怕或极度紧张而汗流如雨,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
成语起源——《后汉书·伏皇后纪》
“汗流浃背”的典故最早见于《后汉书·伏皇后纪》。据记载,东汉末年,曹操权倾朝野,其势力遍布朝堂内外。一次,曹操去见汉献帝,献帝因曹操的权势而心生恐惧,以至于在曹操面前汗流浃背,衣服都被汗水湿透。
典故人物——霍光与杨敞
除了曹操与汉献帝的故事外,另一个著名的“汗流浃背”典故出自西汉时期。当时,汉大将军霍光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权势极大。霍光手下有一个叫杨敞的人,他行事谨小慎微,深得霍光赏识,后被提拔为丞相,封为安平侯。
故事背景——汉昭帝驾崩与刘贺继位
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霍光与众臣商议继承人。他们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继位后不理朝政,沉迷酒色,使得霍光忧心忡忡。为了国家大计,霍光决定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典故发生——杨敞的恐惧
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这一计划,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他深知自己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面对如此重大的国家大事,他犹豫不决,只是含含糊糊地不置可否。
典故结局——司马夫人的劝告
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她上前劝丈夫:“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在司马夫人的劝告下,杨敞最终下定决心,听从霍光的吩咐。
成语演变——从恐惧到出汗
最初,“汗流浃背”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人因恐惧、害怕而汗流如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逐渐演变,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出汗非常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成语启示——勇敢面对困难
成语“汗流浃背”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不能因为恐惧而退缩。正如杨敞在司马夫人的劝告下,最终下定决心,听从霍光的吩咐,为国家大计尽一份力。
成语“汗流浃背”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担当,才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