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而忘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为了公共利益而忘记个人私利。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贾谊传》,原文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国家而忘记家庭,为了公共利益而忘记个人私利。
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西汉时期,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期间,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放弃了个人私利,致力于国家的治理。贾谊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建议,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当时的皇帝汉文帝的重视。贾谊因此感到非常失望,他写了一篇《过秦论》,批评了秦朝的暴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
贾谊的《过秦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他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颂。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公而忘私——典故背后的精神传承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敬仰的英豪。他们以公而忘私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公而忘私”这一典故,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典故起源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相传,孔子在鲁国为官时,曾遇到一位名叫颜回的年轻人。颜回家境贫寒,但他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一心为公。孔子对颜回的品德十分赞赏,便对他说:“回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吾以汝为公而忘私矣。”从此,“公而忘私”这一成语便流传开来。
典故内涵
“公而忘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心为重: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时,始终以公共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置于次要地位。
无私奉献: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牺牲个人利益。
廉洁自律:严于律己,不谋取私利,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质。
典故传承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许多历史人物都以公而忘私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繁荣稳定付出了巨大努力。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英勇善战,为保卫国家民族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则徐:清朝官员,他敢于直言,坚决反对鸦片贸易,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典故启示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面前,要始终坚持以公共利益为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弘扬奉献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道德修养:要严于律己,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